查看原文
其他

烟火海棠第二季|贵哥包子:传承38年的海棠老味道

你关注的 海棠发布 2022-08-26



夏至伊始,艳阳高照,碧空如洗。一场翘首以盼的倾盆大雨,给炙热的大地带来难得的清凉,也蕴育着生机一片。



趁着周末,“烟火海棠”第二季慕名前往林旺大道,有着38年历史的“贵哥包子铺”便在这条大道上


没有门头招牌的贵哥包子铺,是当地人的美食暗号,一句“今天吃包子去”,大家便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铺子掩藏在街边一棵枝叶茂盛的印度紫檀树下,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随风摇曳的黄绿色枝叶让铺子平添了一丝“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



包子铺是贵哥用自家房子改造的,占用一层楼面,前堂是客人吃包子的茶水间,后厨里是制作包子的操作间。贵哥坚持用传统的技法做包子,所以在他的店里,有着好多老物件的身影:装面粉的老圆铁桶、竹篦子蒸架、大陶瓷海碗等。


每天凌晨三点,当周围酣睡正浓时,贵哥包子铺半拉的门帘漏出点点微光,香气漫游,暖意盈盈,贵哥忙碌的身影早已开始紧张忙碌着。包子的制作工作是贵哥一人承担,长年累月,周而复始的劳作,贵哥练就一双手巧的绝活 。



下馅、包馅、掐皱褶一气呵成......贵哥迅速擀面分料,小小面团在他手中不断来回揉搓翻飞 ,不一会功夫,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准时出锅,迎接着早晨一批又一批不约而至的客人。



贵哥的技艺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海棠湾老味道。在“烟火海棠”第一季挖掘海棠湾老味道故事中,藤桥有两位在本地十分有名的餐饮店创始人:一位是朱家酒店的创始人朱征义(人称大风公),一位是“诚哥茶店”的陈昌诚(人称无牙诚)。对美味孜孜不倦的学习是每一位餐饮人的追求,两人都曾经在杨国珍老前辈的店中当过学徒。按辈份算起,贵哥包子算是“国珍包子”一脉的第三代传人。



如何让包子口感更松软,贵哥有自己的技巧。包好的包子并不能马上下锅,要稍微发酵十几分钟后再移入蒸笼,隔水大火焖蒸二十分钟,等到蒸笼表面蒸气缭绕,表面温度迅速上升时,一锅热气腾腾的包子便出炉了。



蒸熟的包子品相白净无睱,色泽饱满透亮,隐约可以闻到一股夹杂着面和肉煮熟后溢出的浓郁香味,一下子磕到了小编的心巴了。趁热吃上几口,甜淡可口,咸鲜相宜,不愧是多年从事面点手艺人的匠心之作!




一番忙碌后,贵哥终于有了空闲,几口清茶下肚,回忆涌上心头。贵哥的爷爷曾庆春来自陵水县光坡镇光岭村,很早便携家人来到藤桥定居。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贵哥早早就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


舅舅陈跃晶看贵哥聪明好学,毅然收他当徒,并毫无保留地把经营餐馆的技术悉数传授于他。1984年,意气风发的贵哥带上父亲曾繁华一起来到林旺地区摆起了路边包子摊。



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一晃而过,铺子从最初的临时流动摊贩起步,再到由几块油毡纸、几块木板搭建的简易包子摊,再发展成如今二层楼房的包子铺,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甜酸苦辣,最终成就了贵哥的事业,同时也让他收获了爱情。现在,包子的售卖由妻子吴勿蝶负责,夫妻俩分工明,互有衔接,每天夫唱妻随地完成周而复始但平淡幸福的工作。



“别看小生意,但收入却不少,早上6点开卖,9点多10点就卖完了。”贵哥笑得合不拢嘴。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逐渐变好,如今贵哥已经不把卖包子当成赚钱的主要目的,“过日子”是他如今的生活重心。


每天上午卖完包子后,下午就是休闲娱乐的时间。喝喝茶,打打奖,到晚上再发面备料,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因为这随性且平和的心态,这二层楼的包子铺迟迟没挂上招牌,直到这次“烟火海棠”第二季活动前来探店,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给他制作了招牌,希望吸引更多食客发现海棠味道、爱上海棠味道。



“传承的味道是最好的味道,我会一直做好包子,做到做不动为止。”在贵哥看来,每一种美味都值得守护,“土生土长”的海棠味道更应该被传承与发扬。一缕晨光,一声吆喝,一口热气蒸腾的包子,活色生香的海棠早晨便从这里开始。





监制/林   辉

审核/漆志旺

主编/蔡佳明

编辑/郑婷婷


#往期回顾

时政资讯

抗击“暹芭”!海棠区以“汛”为令,闻“汛”而动

烟火海棠第二季

皮脆肉嫩的玻璃脆皮乳鸽,一口入魂念念不忘~

乡村焕新颜

海棠区龙楼村:葡萄飘香产业旺,乡村蝶变新图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